
为人何必争高下合法的配资平台有哪些,一旦无命万事休,感谢支持青年讲历史。
从公元前1368年到公元1644年,明朝在这276年里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。从草根皇帝朱元璋艰辛开国,到历代帝王守城的痛苦,再到崇祯皇帝的无奈,所有的一切都随着北京城的大门在一声巨响中破开,最终灰飞烟灭。
在明朝的众多皇帝中,不能不提到明英宗朱祁镇。他一生两次登基,经历了被俘与被软禁的命运。作为皇帝,他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残忍的殉葬制度。对于朱祁镇的一生,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。
在土木堡之变后,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,一年后才归来。原本作为代理皇帝的弟弟朱祁钰,为什么不肯归还皇位,反而鸠占鹊巢?英宗与代宗之间的皇位争夺战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?
一起因土木堡之变
明英宗朱祁镇与代宗朱祁钰之间的皇位争夺,主要起因于土木堡之变。明朝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年轻的明英宗朱祁镇亲率五十万大军出征,北伐瓦剌,却在战斗中遭遇惨败,被瓦剌五六万人的军队击溃,最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,朱祁镇被瓦剌也先俘虏。
朱祁镇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俘的皇帝,但在明朝历史上,他却是首位。这场大明与瓦剌的对决,瓦剌能够俘虏明英宗,完全是偶然的。因为明英宗出征时,带领了五十万精锐大军,而瓦剌只有五六万兵力,实力差距非常悬殊。这支强大的明军本可以轻松击败瓦剌,但最终失败的原因却是指挥上的失误,导致瓦剌趁机反击,明朝军队崩溃,英宗被俘。
展开剩余80%这场战斗中,五十多名随军文武官员战死,包括张辅、驸马井源等,而朱棣时期留下的五十万大军也全军覆没。最精锐的三大营也在这场战斗中毁于一旦。曾经的大明开国武将和靖难功臣集团,也在土木堡之变中几乎被消灭。自此以后,皇帝对文官集团的制衡只能通过宦官来实现。
当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,百官顿时如热锅上的蚂蚁,焦急万分。因为古人云“国不可一日无君”,皇帝被俘的消息让朝廷陷入了恐慌。
在明英宗被俘后,他首先想到的是儿子太子朱见深,但由于朱见深年幼,国家大权无法完全交给他。为避免出现国家动荡,朝中大臣们以兵部尚书于谦为首,劝说孙太后立朱祁镇的同父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。于是,朱祁钰在孙太后及众臣的支持下登上了帝位,年号“景泰”,也称景泰帝,实际是代宗。若非如此,朱祁钰根本不会有机会继位。实际上,朱祁钰只是一个代理皇帝,明英宗才是合法的皇帝。如果没有土木堡之变,英宗和代宗之间的皇位争夺是根本不会发生的。
二皇位争夺背后的秘密
在明英宗被瓦剌俘虏的那一年,瓦剌并未从中获利,反而在与大明的交战中接连败退。瓦剌内部也爆发了叛乱,部分人归附大明。最终,明英宗被瓦剌送回。然而,令人尴尬的是,朱祁镇并未重登皇位,而是被弟弟代宗朱祁钰软禁在南宫。
这引发了长达八年的皇位争夺战。朱祁镇最终在将领石哼等人的支持下,发动了“夺门之变”,成功夺回了皇位。可是,为什么代宗朱祁钰不把皇位交还给哥哥朱祁镇呢?
原因有多方面。首先,朱祁钰原本只是一个藩王,突然坐上了皇位,心中难免生出贪念。曾有传闻,朱祁钰试图废掉英宗的儿子朱见深,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,但朱见济早亡。试想,如果他能一直做皇帝,谁又愿意回去做一个藩王呢?
那么,有人会问,既然朱祁钰是由孙太后支持登上皇位,为什么在英宗归来后,孙太后没有继续帮助他恢复皇位呢?这实际上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曾明确规定,后宫不得干政。英宗与代宗的皇位争夺,看似是兄弟间的争斗,实际上也牵涉到明朝内部官员之间的争夺。
代宗朱祁钰软禁英宗的决定,不仅仅是出于个人想法,也有朝中一些主战派的支持。这些官员当时参与了保卫北京的战斗,认为如果英宗复位,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政治利益。尤其是在瓦剌军队逼近北京时,主战派认为必须集中力量保卫北京,而不能分心去恢复皇位。
由于这些主战派的支持,代宗朱祁钰最终选择继续占据皇位,而不是将皇位归还给朱祁镇。若当时朝中所有人都支持朱祁镇复位,代宗朱祁钰的鸠占鹊巢也不会如此容易。但从结果来看,仍有一些人支持英宗,这才导致了最终的“夺门之变”。
透过现象看本质
纵观历史上的皇位争夺,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,背后无非都是利益的分配。当大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威胁时,必然会引发冲突。而当利益只由少数人分享时,这些人通常选择保持沉默,因为大海中的一滴海水,永远无法掀起巨浪。
学习历史,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。朱祁镇与朱祁钰的皇位争夺,看似表面平静,但实际上波涛汹涌。对于朱祁钰来说,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,毕竟他是群臣推举上来的皇帝,且英宗的软禁也得到了不少大臣的支持。虽然朱祁钰的做法看似小人心态,但从人性角度来说,亦不难理解。
如果换做是任何一个人,他也许也难以抵挡皇位的诱惑。历史上若没有如此强烈的权力欲望,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父子反目、兄弟相残。贪婪是人性的本能,朱祁钰的选择并不令人意外。如果你是明代宗朱祁钰,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?
发布于:天津市佳成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